搜索信息

搜索贴子

搜索新闻

搜索店铺

搜索商品

搜索团购

搜索新闻
国际职教大会
当前位置:职教网 ☉ 资讯 ☉ 国内新闻
展开全部


    新华社北京9月9日电 正在乌兹别克斯坦进行国事访问的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9月9日向全国广大教师致慰问信。慰问信全文如下:

    全国广大教师们:

    第二十九个教师节到来之际,我正在遥远的乌兹别克斯坦进行国事访问。首先,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全国1400万教师,致以诚挚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祝大家节日快乐!

    长期以来,我国广大教师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用爱心、知识、智慧点亮学生心灵,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作出了突出贡献。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希望全国广大教师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加强学习,拓宽视野,更新知识,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努力成为业务精湛、学生喜爱的高素质教师;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踊跃投身教育创新实践,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作出贡献。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提升教师素质,改善教师待遇,关心教师健康,维护教师权益,充分信任、紧紧依靠广大教师,支持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

    全社会要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使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

    祝全国广大教师身体健康、工作顺利、生活幸福!

    习近平

    2013年9月9日
    李克强在大连考察学校并与基层教师座谈时说:“教师永远是天底下最受人尊敬的职业”。
    新华社大连9月9日电(记者 陈二厚 郝亚琳)9月9日上午,在第29个教师节来临之际,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大连考察并看望师生,与基层教师座谈。

    大连二十高中安静的校园里,学生们正在上课。李克强走进教师办公室,看到总理,教师们纷纷围拢过来。李克强说,教师永远是天底下最受人尊敬的职业,广大教师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带来希望,尊师重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当听说二十高中是首批承办内地新疆班教学的学校,李克强高兴地对身边的各族教师说,孩子们远离家乡,你们是他们知识的导师、生活的父母,你们这个集体是支持西部教育、促进民族团结的生动见证。他鼓励学校把新疆班办出品牌、办出经验,让教育资源相对丰厚的沿海和东部更多支援中西部。

    在学校会议室,李克强同教师代表座谈。他说,明天是你们的节日,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在座各位并向全国的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问候,衷心感谢大家为教育事业付出的辛劳和心血。曾参加援疆援藏支教、从事新疆班教学和从贵州、新疆等地来进修的老师们争相发言,谈了体会和感受。援藏的老师还给总理送上一张反映支教生活的光盘,李克强愉快地收下,并表示会好好看。他说,你们怀着一颗热爱教育的心,为边远贫困地区孩子带去知识和希望,汇聚起促进教育公平的积极力量。要鼓励更多人才到西部支教,让更多西部教师到东部培训,这不仅可以提高西部教育水平,更是扬起了一面旗帜,放飞了希望,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感到有前途、有奔头。

    座谈中,李克强请教师们就促进教育公平提建议、献良策,他把老师们反映的东西部教育差距,归纳为教育资源特别是师资力量、教学方法、学生求学愿望三个方面。他指出,教育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有力支撑。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具有起点公平的意义。要缩小城乡和区域这两个最大的差距,就必须缩小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这样才能使发展更均衡、社会更和谐。他特别强调,重视教育、关心教师是各级党委政府的神圣职责。教育资源要向中西部特别是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不仅要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还要发展好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最重要的教育资源不是楼房、不是课桌,而是教师。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都需要更多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特别是到农村、边远贫困地区从教,使他们成为孩子们知识的授予者、人生的引路者、文明的传承者、道德的示范者。他希望广大教师增强责任感,努力提高师德修养和教学水平,真正做到为人师表、授业解惑。

    在计算机教室,学生们正在学习多媒体技术应用。李克强饶有兴致地观看,鼓励他们努力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在音乐和舞蹈教室,李克强观看了少数民族学生自编自导的歌舞,称赞他们的歌声和舞姿不仅有民族特色,还有专业水平,充满青春气息。李克强走进学生宿舍,与刚入学的少数民族学生围坐床沿,关切询问学习适应不适应、生活习惯不习惯、想不想家。离开学校时,校园道路两旁挤满了闻讯赶来的师生,一些学生向总理送上自己制作的维吾尔族小花帽,表达师生们的美好祝愿。李克强对学生们说,知识是脱贫的根本力量,知识和广大的青少年结合起来,就会迸发出巨大的超物质能量。西部是国家未来发展最大的回旋余地。希望同学们珍惜机会,掌握知识、用好知识,将来把家乡、把西部、把国家建设得更好。

    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委员杨晶参加上述活动。
——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科学保障区域教育质量纪实



第一期教研组长培训结业仪式



科学家与西城中小学教师联盟活动现场


高研班开班典礼



研修员听北师大朱旭东教授报告



导师指导研修员分组讨论

    刚刚过去的2013年高考,北京市西城区再次交出了一份“学生喜欢、家长放心、同行认可、社会满意”的高分答卷。全区所有中学除一所学校外,全部实现了有学生一本上线。

    这样的成绩既为北京传统教育强区西城“校校精彩,人人不同”教育理念提供了形象的证明,也成为一个值得观察探讨的教育现象。在北京全市基础教育快速发展,各个城区加大投入奋起直追的形势下,西城区依然保持教育强区的地位压力陡增,是什么在支撑这个教育强区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硬任务,究竟还需要哪些软实力? 

    一群站在老师身边的人

    在西城区教委的高考总结报告中,分析了区域教育成绩持续保持高位的原因。这些原因包括:西城区“办好每一所学校,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教育理念;教育行政和学校领导队伍懂业务、肯实干;有一支高水平讲奉献的教师队伍;以及尊重教育教学规律不断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原因之外,报告重点指出,西城区教研部门的专业引领为区域教育质量保驾护航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个教研部门指的就是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学校的干部教师身处教育一线,研修学院里则是一群站在他们身后,为他们提供支持的人。”西城教育研修学院院长李燕玲说。 

    翻阅近几年由西城教育研修学院作出的西城区中高考分析报告,内容在总结成绩的同时,对区域教育问题的冷静观察和科学分析令人称道。尤其是每一年的分析报告均会提出具体的质量把控建议。例如,在2012年的报告中,研修学院建议学校在毕业年级建立学生导师制,加大对学生个性成长的支持。这个建议针对学生成长的多元需求和高校自主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新形势,可谓非常及时。

    事实上,西城教育研修学院对全区教育教学质量把关的体系是全方位的。李燕玲院长说,在以“有效研修”推动“有效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求研修员要做与老师肩并肩的人。不仅是在学年的不同时点针对全区学情提出分析和建议,学院的研修员还要经常下到学校,与一线教师共同解决遇到的教育难题。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和经验,通过研修员的总结可以迅速在全区教育部门传达,对全区的整体教学侧重作出及时而有效的调整。

    教育研修学院能否完成自身的使命,关键在于是否拥有一支高素质的研修员队伍,并把这支队伍打造成区域教育人才高地。李燕玲说,研修学院是培养培训教师的地方,研修员就是一线教师的老师,这就对研修员的素质提出了高要求。目前,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的研修员不少是从北京四中、北师大实验中学这样的名校骨干教师中产生,加入研修学院后,研修员们还需要经历自身素养的再提高,才能担任研修员的工作。李燕玲说,学院建立了高标准的研修员准入制度,我们要求所有研修员在更新教育理念、提升教育水平方面,要做站在一线教师前面的人。

    提升教育水准在身前,解决实际问题在身边,面对荣誉在身后。难怪一名一线教师感慨地说,好多外区外省市的同行到西城区来考察,他们借鉴西城区的考卷,模仿西城区的课例,可如果他们没来过教育研修学院,不知道西城区有这样一群站在老师身边的人,就永远不能破解西城基础教育雄厚实力的秘密。

    “研修一体”,以有效研修促进有效教学

    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是由原西城区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和北京教育学院西城分院合并组建。走进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位于北京西四的校区,几株苍翠的大树旁,立着不显眼的几幢灰色的小楼。

    目前,全院教职工172人,其中,副高级职称106人、中级职称34人。专任教师117人,包括特级教师6名、市级学科带头人13名、市级骨干教师37人。这里承担着教育系统干部教师培训的组织、协调、指导、管理和服务等工作,是干部培训、教师培训、教学研究、教育科研、改革实验、信息技术应用的基地和教师教育的资源开发、统筹管理、咨询服务中心。

    李燕玲总结学院的核心工作就是12个字:“做培训、搞研究、带队伍、把质量”。她说,学院的工作机制是:上挂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下联中、小学校、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通过教学研究、教学指导、教师培训、教学评价等项工作,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提高教育质量。而学院的工作形态是实行“研修一体”。

    何谓“研修一体”?“研”是指对问题的研究、探索,“修”是指人的素质改善、提升。李燕玲说,过去,教师培训机构的职能主要在“修”,指向是“教师素质提高”,但因在培训中失去对实践问题解决的有效关注,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进而失去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教研部门侧重于教学中的“问题解决”,主要职能在“研”,教研活动往往无法关注教师综合素养,因此不能抓住问题解决的根本——即通过教师素质提高来解决问题,问题将永远是问题。“教师素质提高”与“问题解决”的分离实际上就是“研修分离”,而这已不能适应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更不能适应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于是“研修一体”应运而生。

    她说,“研修一体”就是通过教学研究、教学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培训、教学评价等项工作,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知识、技能、素养),将新的教育思想、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转变为教师的有效教学行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研修模式,是既解“近渴”,又顾“远忧”的教师教育模式。最终,实现教育教学问题解决和教师专业发展目标有机整合,从而更有利于区域教师专业发展。

    构建分科分年级课程,满足全体教师多元化需求

    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在对本区学校领导、教师、学生进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开设了教研、培训一体化的研修课程满足教师多元化发展需求。这些课程主要分为年级研修课程、学科研修课程和跨学科研修课程三类。其中,面向中学、小学全体教师的年级研修课程以单元教学专题研究、课例研修、教学与学习评价研究为主要内容;学科研修课程以各学科的教学基本技能培训、教学理念更新、学科思想方法等为主要内容。跨学科综合素养课程以师德与法规、教育心理学、教师研修方法、教育问题研究、教师专业发展以及提升教师综合素养(科学、艺术、哲学等)为主要内容。三类课程经过研修管理处、学科室、年级研修员的精心设计,穿插交错,互为补充,统整于每位研修员每学期的10—16次的研修活动中,面对全区在职在任的中小学学科专任教师开放。教师通过每周半日参加研修,完成作业,通过考核,获得学分。李燕玲说,三类课程在设计与实施中不断成熟并形成特色,是学院引领区域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也是基础。

    开发专项研修课程,分层次满足教师发展需求

    教师在职业生涯的不同时期所面临的发展目标不同,发展的需求也不同。在面向全体教师的研修课程基础上,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开发了一系列专项研修课程,分层次满足教师的发展需求。

    对新教师入职研修,学院设计了比较成熟并具有较强操作性的新教师入职研修课程,包括:区级入职通识培训、学科研修跟踪培训、学校岗位指导培训三类。区级入职通识培训形式是集中面授,课程内容为教育理念、方法,职业素养等内容;学科研修跟踪培训重点关注新教师实际教学的水平和能力,由各学科研修员承担;学校岗位指导培训是立足学校,关注课堂的实操性培训。学校要为每一位新入职教师配备有经验的教师做引领。这个为期一年的培训,对增加新教师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更好地从新教师过渡到合格教师,发挥了重要作用。

    对骨干教师,学院通过高层次科研项目引领,促进骨干教师能力提升。学院启动了《西城区“名师培养工程”骨干教师校本教学研究能力项目》。该项目委托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设计实施。项目设计关注一线骨干教师的专业发展,在内容上贴近教师的实际教学情况,同时,又能从理论和操作层面为教师的发展做引领。而研修学院负责管理,目前累计已对西城区120名中小学骨干教师进行了培训。不少参加培训的教师们表示:在这个班里学会了将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上升到理论层面的方法;而研究的过程,重新激发了自己的工作热情,找到了职业生涯新的生长点。

    对学科骨干,学院推出高水准学科项目培训。“中小学英语骨干教师提高培训项目”就是为满足英语教师“缺乏语言交流环境,口语有退化趋势,希望能创造口语交流机会”需求而设计的。从2010年开始,学院利用暑期与北京四中合作,聘请加拿大约克教育局英语培训教师对全区中小学英语骨干教师开展提高培训。培训内容由西方文化、写作指导、口语训练、游戏教学、学生评价等多个模块构成,培训时间每期5天,组织形式为小班授课。外籍教师通过讲解、观摩、小组合作、实践操作、互动游戏等方式,对教师进行英语教学方法、技能的辅导和训练。目前,已有百余位教师参加过该项目的培训,对培训的满意度在99%以上。

    此外,学院还研发推出了针对骨干教师的“北京市骨干教师脱产(半脱产)培训项目”、引领班主任成长的多层次主题德育培训课程等。李燕玲说,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西城区拥有一支教育教学水平领先的专业化的教师队伍。这样一支队伍的建设和发展有赖于教育政策、职场环境、教师教育等因素。其中,教师教育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是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这样的使命对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来说责无旁贷。

    常规研修与网络研修结合

    拓展研修时空支撑教师发展

    在国家教育部门最新公布的全国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名单中,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被认定为其中之一。获得这一荣誉得益于学院高效的研修组织,同时还因为这里有一个全国知名的网络研修基地——西城教育研修网。

    国家教育部门领导和主管全国基础教育的领导先后对西城教育研修网的工作做出批示。领导批示指出,西城教育研修网将“网上和网下结合,虚拟和真实结合,教研和培训结合等值得总结推广。”主管全国基础教育的领导批示说,“老师们随时随地都能进行集体研讨,这点就体现了现代化、信息化的教育方法。我觉得西城在这个方面很有前瞻性,走在了中国教育的前面。真正做到了教研不分家,使得我们这些老师对于网络有所依靠,老师离不开这个网。”

    西城教育研修网2004年建立,经过多年发展已经成为以教师专业化发展为目标,支持课程改革,关注校本研修,研修一体化的学术平台。在教育研修网平台上,研修员引领的网上“学科协作组”与区“学科教研组”组织结构一致,他们为同一教师群体提供了网上、网下两种学习和工作途径,使混合式学习成为区域教师常态研修方式。

    李燕玲介绍说,由学科研修员牵头引领,以协作组形式组织的网络研修能与一线鲜活的教学同步推进,持续更新的内容和不断累加的资源,使西城教育研修网成为在北京市乃至全国都产生了广泛影响的、极富生命力的教育专题网站。 

    实践证明,网络研修平台的推出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影响是直接而深远的。常规研修主要是教研组面对面活动,现在不仅有“教研组”面对面的研修活动,还有网上“协作组”的读书推荐、教学诊室、专家讲座、专题研讨等多种网上活动形式,以及网上、网下结合的混合式研修。教师的这种混合研修方式与新课程倡导的理念相一致,教师的这种学习体验有效促进了教师对课改理念的落实和内化,进而迁移到课堂教学中,促进了师生关系,使课堂氛围的明显改善,学生差异、兴趣普遍得到关注。

    常规研修活动主要局限在研修员、兼职研修员和部分骨干教师,普通教师参与机会少,即使有机会参加,也缺乏发言机会以及与研修员和其他教师互动的机会,而现在,全体教师都可以参与网上教研活动,平等对话,及时得到研修员或值班骨干教师的反馈。借助研修网,网下的研修活动活动得以前伸后延,前伸增加了网上集体备课环节,每一位教师都可以献计献策,亲历研究课的研究过程。后延增加了网上评课环节,每一位教师都可以参与点评,发表自己的观点见解、与其他教师充分交换意见。

    常规研修活动主要集中在教材分析及课堂教学中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策略等具体问题的研讨与解决,网上研修开展后,在此基础上,加大了对学科教学中重难点问题的持续关注与深入研讨。此外,网络研修还使教师的选择性和自主性得到增强。过去,常规研修常常是研修提供什么一线教师就接受什么,现在教师可以根据个性化需求,需要什么找什么,自己选择加入不同协作组,选择不同的交流对象……

    在近几年北京全市的教师队伍素质评价和区域教学质量监测中,西城区均名列前茅。在中小学教师基本功大赛中,西城区教师获奖人数和获奖比例多次名列首位。其中,2011年,西城区选送中学八个学科各一名教师,在研修员指导下,代表北京市参加全国教师教学比赛均取得一等奖的好成绩。在近两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和教育科研成果评选中,西城区获奖等级及比例继续在北京全市保持领先并有明显提升。

    研修一体的,网上研修与常规研修结合的混合式研修模式,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进而提高了教学质量。课改后,西城基础教育整体教学质量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稳中有升。在市里的各种测评中始终名列前茅,其中2009年、2010年、2011年高考文理科考生总平均分均高出全市近70分。在近几年市教研中心组织的中小学5-8年级质量监控中,西城区同样成绩优异。

    李燕玲说,促进区域基础教育高位均衡发展是西城区基础教育的定位,也是西城家长和孩子们的迫切需求。实现基础教育高位均衡,关键在教师,研修学院将进一步精细化研修模式和不断丰富研修课程,为保障教育教学质量提供高效支撑。(春松)
    在高校工作了几年,度过了几个“教师节”,没有节日前后的开会、表彰、座谈会等程序化工作,“送礼”也根本与我们无关。

    在日本,并没有法定的教师节,但日本人非常尊师重教,而且落在实处。教师是地位高、收入高的“双高族”,平时日本教师出门坐公交车,只要胸前佩戴着教师牌,其他乘客看到都会让座。日本地铁上有教师专座,大街上有教师商店,教师买火车票时不用排队,就算是在领取政府配给的物品时,也是教师优先。

    当然,笔者并不是希望国内像日本一样,教师应该得到实实在在的尊重。毕竟,教师要想赢得尊重,不能仅靠强制性的法律规定,而在于教师这个群体确实履行了教师的基本职责,是教师的职业精神更值得尊重,而非仅仅是教师这个职业称谓。

    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在《奔向世界一流的大学缺少了文明》一文中说,“在世界一流大学里,教师的优秀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他的学术研究水平上,但他们无一例外地都得走上讲台,甚至还得专门留有与学生交流的办公时间。反观我们的一流教师,大学或者院系为了让他们多出‘成果’,让他们很少甚至不讲课。”

    这不是危言耸听,也绝不仅限于正在奔向一流的大学。据腾讯与麦可思8月的一项调查显示,在校大学生中,35%的本科生和31%的高职高专生与任课教师每年联系不到一次。师生关系渐行渐远早已是公认的事实,也许我们可以为之找到很多理由,现实的环境逼迫着教师们转向追求论文、科研经费、奖励等各项指标和数据,无暇顾及学生的发展和成长,但教师们是否据此借口为自己辩护,而忘记了教育的根本宗旨,放弃了肩上背负的根本职责?

    正如李培根所言,就算很多人认识到教育的宗旨是培养人,但我们对培养人的理解是存在偏差的,在工具性、公民意识教育上等还存在分歧。笔者以为,当下也许最重要的是,我们对于教师职业精神的内涵应该达成一个共识,如果对自己所承担的职责界定不清楚,必然会导致工作方向上的偏差。

    一方面,教师职业精神是个概念指向极其宽泛的术语,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境里,可能就意味着不同的事情。如果在教师群体中作一番调查,几乎所有被调查的对象都会以为自己知道何谓教师职业精神,而对它的内涵界定却莫衷一是。尽管目前高校被简单地分类成研究型、应用型、职业型大学,人才培养的目标不尽相同,但“教书育人”应始终是每所学校、每位教师的根本职责。

    另一方面,教职员工对于自己应该承担的职责也未必清楚。“育人”的标准总是那么模糊不一,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等都未写进教学大纲,仅靠教师在实施教育过程中的个人参悟;爱、敬业、奉献、实干、拼搏往往都是形容教师职业精神最华丽的字眼,但此类词语仅停留于宣传性、鼓动性、表扬性的口号,并没有具体的指向,又或是少了些科学性。

    又是一年教师节,很多学校、很多教师都只是重复着过去的故事,在很多教师的眼里,这仅仅就是个“节”而已。笔者以为,比教师节本身更有现实意义的是,不如真正探讨教师职业精神的意义为何,反思如何找回渐行渐远的教师职业精神,让这种精神真正深入到每所学校,每位教师心中。无疑,这要靠教师自身的努力,毕竟,任何行业的职业精神都主要来自人的内心对于自己工作本身的尊重。当然,也要靠学校清晰、高效、完善的管理体制规范教师的行为,还要靠社会的监督机制,政府相对提高教师的待遇,让教师对自己的角色有认同感,为工作和教育事业不找任何借口而努力着。
   新华社北京9月9日电 在第29个教师节即将到来之际,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京与获得2013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称号的教师座谈,并向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的问候。

    刘延东指出,全国1463万名专任教师工作在53万所学校的教学和科研一线,教育影响着2.7亿名在校学生。长期以来,广大教师以立德树人为己任,辛勤耕耘、默默奉献,涌现一大批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学生爱戴的优秀教师,为教育事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刘延东强调,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抓实抓好,大力宣传优秀教师先进事迹,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要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完善专业标准体系,加强教师培养培训,提高教师整体素质。要完善医疗、养老、住房等社会保障,依法维护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地位与合法权益,落实乡、村学校和教学点教师生活补助政策,为教师教书育人创造良好环境。

    刘延东希望广大教师弘扬高尚师德,增强专业素质,努力成为实现中国梦的弘扬者、潜心育人的传承者、教育改革发展的奋进者、高尚品德的先行者,为现代化建设和民族振兴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教师节前夕,刘延东还看望了北京大学化学教育家、2008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徐光宪教授和在京康复治疗的2012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张丽莉老师,并观看了“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北京大学原创歌剧《为你而来——王选之歌》。
教育部召开“创新体制机制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建议提案办理专题座谈会

    本报讯(记者 柴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之际,9月6日,教育部召开“创新体制机制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建议提案办理专题座谈会,听取部分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教育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改进作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提高建议提案办理质量的意见建议。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袁贵仁主持座谈会。

    与会代表委员积极评价了教育规划纲要实施3年来教育改革取得的进展成效,对教育部高度重视、认真办理建议提案给予了充分肯定,并重点就人才培养体制、考试招生制度、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办学体制、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等方面如何进一步深化改革、取得突破,提出了意见建议。

    在认真听取大家发言后,袁贵仁对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多年来对教育事业的关心支持表示感谢。袁贵仁指出,办好两会代表委员的建议提案,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为民务实清廉的具体体现,有利于更好地改进工作。他强调,要紧密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更加重视代表委员建议提案的办理工作,进一步端正态度、改进作风、务求实效,把重心转移到解决问题上来,把建议提案要求作为查找工作不足、作风差距的一面镜子,聚焦突出问题,深入剖析原因,研究改进措施,建立长效机制。

    袁贵仁表示,代表委员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意见建议来自基层、来自实践、来自调查研究,具有很强的启发性、针对性和操作性,拓宽了工作视野,突出了工作重点,明确了工作路径,对于下一步推进工作很有意义。他强调,要抓好落实,把代表委员的意见建议吸收到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工作方案中,体现在发展措施上。要突出热点难点,聚焦改革重点,找准牵一发动全身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力争在人民群众关心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实质性突破,带动教育改革全面推进。袁贵仁希望代表委员通过多种形式与教育部经常沟通联系,共同努力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为进一步加强与代表委员的汇报沟通,改进建议提案办理工作,从去年开始,教育部采取了三项措施:一是对每件建议提案的答复都要一对一征求建议代表、提案委员的意见;二是对代表委员提出的共性问题、重大问题,分别召开专题座谈会,面对面集中沟通交流,共商解决方案;三是成立建议提案办理办公室,加强组织协调和督促检查。

校魂、大师、模范的精神传承


——高职教育发展的原动力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之于国家、社会和人民,其作用至关重要。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办学55年来,为浙江省建设行业和地方经济输送了各类人才3万余名,先后被列为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和国家骨干高等职业院校立项建设单位,成为浙江省建设行业人才培养的基地和摇篮。

 

    在全国职业教育不断探索创新、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背景下,透视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实践,不难发现,学校校魂、技能大师和道德模范的精神传承,正在成为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校魂理念领军,带出“敢亮剑志筑强”团队

 

    任何一所学校都有传统,传统是什么,是由组建和建设这所学校时的书记和校长们的性格和气质决定的,他们给这所学校注入了校魂。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于2002年,其前身为成立于1958年的浙江省建筑工业学校。党委书记徐公芳和院长丁夏君等就是这所高职院校的有着丰富管理经验和教育理念的创新型干部。

 

    自就任以来,党委书记徐公芳始终强调办学要秉承学院五十多年来的精神传统,形成师生员工共同的价值取向和对学院发展建设的共识,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睿智敏捷的思考和敢为人先的气魄开创建设发展新局面。他强调,“要增强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意识,通过多种教育渠道,提升他们的情商,从社会需求出发,加快构建以培养上岗能力和迁移能力及个性发展能力为目标,以职业素养和知识结构、职业能力为要素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的职业人和合格的社会公民,这是帮助大学毕业生实现个人梦,进而为实现中国梦作出贡献的现实路径。”

 

    教育离不开教师,可高职教师又该如何发展成长?

 

    “面对经济社会转型变革带来的知识恐慌和技能缺失,教师需要转型。”院长丁夏君认为,主动联系行业、进入企业,走工学结合、产教对接的教学做一体化之路,是高职教师的必然选择,“让高职教师迈入企业职场,了解企业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对各类技术岗位技能人才知识、素质、技能的要求,从中汲取有用素材,拓展育人视野,调整专业教学方法。准确把握高职教学方向,才能成为新时期合格的育人名师。”

 

    在这样务实的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学院上下团结一致,凝聚校魂,致力于学院的建设发展。短短十年,该院就完成了萧山高教园新校区的搬迁建设和绿色建筑节能示范性校园建设,培养了浙江省高职高专专业带头人23人等一大批教学名师,还建成了两个省级教学团队。截至目前,学院自主创业开设公司或担任企业兼职经理以上的教师60余人,拥有注册执业资格证书的教师近60人,具有高工以上职称的教师近四分之一。校魂理念领军,带出了一支“敢亮剑,志筑强”的建筑技能型团队。

 

大师技艺传承,培育“现代鲁班型”人才

 

    两千多年来,鲁班一直被土木工匠奉为“始祖”,成为中国古代土木建筑工艺的集大成者。正是缘于这种独特的尊崇,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的校园内,从整体设计、建筑风格,到道路命名,处处可见“鲁班的身影”。党委副书记刘建军对此感慨颇多,“学院五十多年的办学史,是一部鲁班文化传承的发展史。”

 

    在大师精神的影响下,学院对教师的引进培养,十分注重专业技能和其在行业内的影响力。高比例的具有注册执业资格证书和各类工程师系列以上职称的教师队伍为培育“现代鲁班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具体的人才培育过程中,学院还将鲁班等各类建筑大师的技艺品行写入校本教材、进课堂,办鲁班人才学院,熏陶学生。精心浇灌下,学院经管系学生邵赛男刚刚入学两年,就有了“脱胎换骨”般的变化,“我从未想过自己还能拿到特等奖学金!”这个曾经被老师贴上“爱玩”“叛逆”标签的女孩,通过鲁班等大师技艺传承的系列活动,逐渐树立了成为“现代鲁班型”人才的信念,一改过去作风,以全新面貌获得了老师和同学的一致好评。

 

    与邵赛男有一样经历的同学不在少数,2009级建筑工程系的学生来佳黎就是其中之一。即使已经毕业,她仍然对学校组织的“专业义工”志愿者活动念念不忘,“学院老师带我们到建筑工地实习,既长了见识,也服务了社会。”在杭州、绍兴、湖州等建筑工地上,工人们亲切地把这支服务队伍称作“专业义工”。学院纪委书记薛德祥介绍,“‘专业义工’志愿活动是传承鲁班技艺的一个载体,不仅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了爱岗敬业的精神,还锻炼了学生的专业技能。”

 

    2006年,学院还设立了“鲁班创业园”,搭建了师生服务社会的重要平台。在这个平台的支持下,以2010届建工系毕业生陈华鸿为主的研究创新小组,开发了外悬式外墙脚手架,获得了国家专利。

 

    此外,学院研究浙江省地域特色建筑及保护文化,以学院名师技艺传承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把职业院校建设成为传承创新建筑文化、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人才基地和产业支撑平台。

 

模范道德引领,构筑“美丽建院人”品质

 

    为了树立模范,发挥榜样的作用,该院近年来组织广大教职工向雷锋、各级各类及身边的道德模范学习,构筑“美丽建院人”品质。

 

    每年3月初开始,该院在全院范围内广泛开展“学雷锋,美丽建院在行动”的主题活动。通过建立学雷锋常态化机制、定期召开学雷锋常态化机制建设座谈会等形式,把雷锋精神贯彻到学校教师对学生的教书育人品质上。今年的学雷锋活动中,学院就组织全院和合作企业联合开展了“进社区解难题、中小幼传帮教”等系列活动,为杭州萧山宁围镇近1000名中小学生义务讲解学院节能级排水示范新技术、开设书法指导课和各类建筑专业讲座、为杭州滨江区长河街道天官社区为其河道整治立面改造解难题等。

 

    构筑“美丽建院”的活动中,建院人还推出了一批身边的榜样。2012年10月15日,学院号召全体教职工向学院国家骨干建设专业楼宇智能专业的带头人马福军老师学习。一位老师感慨地说,“马老师是一个特别有责任心的人,一心扑在工作上。每天都忙着给学生上课、撰写国家骨干院校重点专业建设方案、指导学生参加省和全国技能比赛,即使妻子病危、去世也一如既往。这样的事迹深深地影响和激励着建院的每一位教职工。”

 

    如今,在先进的精神熏陶下,志愿服务已经成为学院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线。很多师生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主动践行志愿精神。学院实训部黄奕芸等师生趁着清明假期,义务到工地上给建筑工人讲授建筑节能知识。不少工地监理员都为建院人的优秀品质所感动,纷纷竖起了大拇指,“大学老师专门来工地上给我们讲环保节能,这样的机会太难得了。建院人好样的!”

    出差在外,走进宾馆就能获得宾至如归的服务;打开电脑,轻点鼠标,只要短短几分钟就能从旅行服务网站上轻松订购机票;甚至,足不出户就能体验送货上门、货到付款的网购服务……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服务业的增长正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新引擎,也为人们带来了更加便捷幸福的生活。而这些每天都发生在你我身边的平常事儿,正是我国千万职教学子助推现代服务业大发展的生动缩影。

 

    “职业教育的今天就是服务产业的明天。”日前在京召开的职业教育助力现代服务业发展座谈会上,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葛道凯高度肯定职业教育对现代服务业的强大助推力,“服务业的总体质量决定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职业教育发展影响着每个人的幸福指数。”

 

“职业教育成第三产业的人才培训基地”

 

    “职业教育为服务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座谈会上,这样的观点成为与会代表共识。

 

    国家旅游局人事司副司长余昌国对此深有感触,“30多年来,旅游职业教育为我国实现从旅游资源大国向旅游产业强国的跨越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持,其自身也实现了规模化的历史飞跃。旅游服务类专业毕业生从2010年的37万人增加到2012年的117万人。大批职校生进入旅游行业,活跃在酒店、景区、旅游教育培训机构等各个领域,构成了我国旅游从业队伍的核心。”

 

    职教的蓬勃发展,不仅服务了产业发展,还服务了就业增长。有研究表明,职业院校招生数占比每上升一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就业吸纳能力比重将提高0.46个百分点。据介绍,2011年,我国中职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为96.69%,高职毕业生半年后平均就业率为89.6%,其中53%均由服务业吸纳就业。

 

现代服务业呼唤职业教育改革创新

 

    尽管成绩显著,但代表们纷纷呼吁,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要求相比,职业教育在人才规划、专业设置、课程教法上仍需改革创新。

 

    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院长邹文开指出,与我国养老服务业的旺盛需求相比,养老服务人才供给、医疗康复和精神慰藉等专业性服务仍需加强,“2012年底,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94亿,2025年将突破3亿人。我国养老护理员的潜在需求约1000万人。而目前开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的职业院校不到60所,年招生数仅约2500人,亟须扩大规模。”

 

    “目前艺术职业教育的分层教育和分类教育都不够合理。比如专业设置上,表演技能型的专业较多,但市场需求较大的文化创意、文化经纪、宣传推广、市场营销等设置不够,甚至没有。”安徽演艺集团总经理张居淮提出,职业教育的发展还需兼顾结构问题。

 

    “在深刻认识现代职业教育内涵的基础上,科学定位职业院校的办学方向。”针对以上建议,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强调,“在办学类型上,要坚持职业教育特点,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道路,强化就业导向。在办学层次上,要根据现代服务业发展科学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和水平。”

 

转型升级,迎接职业教育的春天

 

    面对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带来的新挑战,职业教育应该如何变革?

 

    上海信息技术学校校长邬宪伟提出,为培养更多满足行业需求的职教人才,要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和产业的深度融合,“可以深化旅游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发展旅游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规范旅游职业教育顶岗实习、完善推广旅游教育与产业对话协作机制等。”

 

    “集团化办学是一条有效出路。”北京市交通运输职业学校党委书记李怡民认为,“集团搭建起人才培训师资、成员共享实训等五大合作平台,丰富的资源大大提升了学校的教学质量。现在,我们成为了北京交通综合运输体系中的生力军。”

 

    此外,鲁昕强调,职业教育还要改革创新课程教材,着力提高教师素质,加强员工“一岗多能”的综合素质培养等,“各教育行政部门和职业院校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的需要。”(本报记者 邓 晖)

         当前,我国人才市场呈现出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招工难”同时并存、高入学率和“技工荒”同时并存、“季节性缺工”演变成“常年性缺工”的三大现象。其实,近几年的每一个春夏之交,大学生就业问题都牵动着全社会的神经。2012年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30%,按照国家规划,2015年达到36%,2020年将提高到40%。可以预见,今后若干年我国人才市场三大矛盾会持续存在。

 

    人才和需求结构失衡及原因。人才供给结构由教育体系决定,就业需求结构由经济和社会发展决定,两者如果不匹配,就会带来人才和需求结构失衡。一方面,目前高校人才培养方式缺乏市场和社会需求导向,沿袭重专业知识传授轻实践实战能力培养、重已知知识掌握轻未知知识探索的传统惯性,导致毕业生“就业难”和企业“招工难”并存的人才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努力开展的对企业培训或资助培训,在提高部分企业员工通用知识或技能的同时,由于培训机构缺乏生产过程、时新设备和师傅帮带等“实战”条件,又无法“兼顾”不同类型企业、不同专业岗位的培训需求,使得企业“技工荒”矛盾还是难以缓解。

 

    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首先是一种市场需求,政府部门和其他机构可以指导或帮助,但无法包办这件市场化、专业化和持续变化的“技术活儿”。企业深度参与技能型人才培养,具有政府、院校“不可替代”的先天优势:一是熟悉“市场信号”。二是掌握生产过程。三是拥有技术团队。四是拥有“时鲜”设备,这对于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专业方向、课程设计的定位,以及保证师生熟悉生产过程、掌握岗位技能等,具有导向意义。企业参与技能型人才培训,政府和高校才有条件把握好市场变化带来的社会需求、工作流程、操作环节以及设备设施等变化情况,摆脱目前辛辛苦苦培养出的学生市场“不买账”“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局面。

 

    然而,目前企业普遍认为人才培养和企业职责“不搭界”。笔者在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调研时,一些大企业反映外部市场压力大,内部管理存在“两个80%”现象:80%左右的一线员工是初高中学历,80%左右的员工一年不到就开始“跳槽”,企业担心花钱培训后,落得“人财两空”结果。而企业“袖手一旁”的不参与行为,不仅导致高校的培训脱离市场需求,也导致一些高职院校的“技能培训”存在一定程度的学非所用问题,而且使高校对职业培训“有心无力”,只好在“有心有力(利)”的专业上盲目扩招,与工科专业需要实验室、实训设备等高成本投入相比,新闻、法学、金融、财会、国际贸易等专业投入低,“一本书、一支粉笔、几位老师”就可上马,这更加剧了人才市场的“结构性过剩”。

 

    鉴于企业参与积极性的提升、社会资源的统筹、中小企业培训服务的跟进以及职教专业机构作用的发挥等,需要政府、企业、行业协会、职教院校“四位一体”合作互动,因此建议:

 

    建立领导和研究机构

 

    建立由地方领导牵头,地方发改委、财政厅、人社厅、经信委、建设厅、总工会、职业院校等部门以及若干行业协会、职教专家组成的技能型人才培养领导小组,组织力量研究出台相关推进政策。近期需要抓紧研究的是:技能型人才培养中的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和职业院校的具体职责分工;地方“企业培训中心”的试点单位和运作机制;不同行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计划;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和认定办法;推动各类职业技能证书考核与实际需求接轨的改革办法等。同时在校企深度合作、已有较强研究基础的职业技术学院内,建立职业教育研究中心,聘请政府部门、龙头企业、行业协会、职业院校的专家参加,适时完成对地方技能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问题调研、需求分析和政策建议等。

 

    制定相关法规政策

 

    建议结合各地实际,制定《鼓励企业参与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若干规定》和《校企合作促进法》,在法律层面进一步规定政府、企业、行业协会、职业院校四方在协同完成技能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特别是对企业在参与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性质做出明确规定;明确要持续不断地拥有适合需求的技能型人才来源,企业必须在专业设置、招生方式、师傅带徒弟直至学生就业全程参与到职教活动当中去,在参与培训的过程中履行相应义务和享受相应权利等等。

 

    建立培训补偿机制

 

    参照德国所有企业都按员工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上交培训基金、基金由政府统一支配、只有培训企业和跨企业培训中心才有资格获得基金资助的理念,通过明确参与技能型人才培训企业的职工教育培训经费返还(或减免教育附加费)、明确不同培训规模企业经费返还数额比例、明确企业参与培训期间费用分摊方式及学员津贴、明确培训非本企业员工的资助方式等,解决企业参与合作的原始动力及校企合作中的相关责权利问题。此外,建议地方设立技能型人才培养专项资金,用于支持高技能人才师资培训、重点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

 

    试点“企业培训中心”

 

    先期挑选符合地方产业发展导向、经济实力较强、社会责任感高(最好具有行业协会会长单位背景)的大型企业,与在各地校企合作中有深度有经验的中高职院校(或本科院校中的职教类学院)建立紧密型联盟合作关系,建立起若干“企业技能型人才培训中心”。中心学制分为“员工上岗培训”和“职业学历教育”两大类。“员工上岗培训”内容侧重在“中心”实训,时间可长可短,相对灵活。培训费用由企业和财政共同承担;“职业学历教育”培养可以用三分之一时间在职业院校接受专业理论、职业素养和相关实训课程,三分之二时间在企业接受“师傅带徒弟”式实战训练,培养费用按照各方培训贡献和成本比例由财政从职工教育培训经费、教育附加费(或相关税收返还费)中分别支付。同时,高校和企业(龙头企业牵头的行业协会)分别给毕业生颁发毕业证书和行业认可的技能证书。企业培训中心可以有三种存在形式:一种是“中心”设在主导行业中的主流大企业内,场地、设备、管理等由政府和企业共同谋划解决。一种是“中心”设在政府主办、企业深度合作的各地市公共实训基地内。一种是“中心”设在有校企深度合作背景、企业愿意在课程建设和师傅指导等软硬件投入上共同参与的中高职院校里。在此基础上,适时组织大型龙头企业和中高职院校,到国内外有深度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及各地“企业培训中心”试点单位考察,强化考察者对参与培训是企业始终保持技术优势和经济活力源泉的理念,探讨企业和中高职院校深度合作共同培养企业所需人才的思路和途径,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各地建立起一批跨企业培训中心。

 

    提升院校合作能力

 

    国内外经验证明,职业院校自身的专业设置、课程改革、研发能力、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的师资水平等,是能否持续调动企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条件。但对于一般的中高职院校而言,这些恰恰是其在校企合作中的劣势。因此,各中高职院校首先要从自身建设出发,强化提高为企业服务主动性和能力的意识。政府主管部门要敦促职业院校持续深入开展企业和社会需求调查,动态分析行业和企业现状及发展趋势,梳理比照本校毕业生就业的“对口率”及薪资水平。同时通过政府人、财、物的有力扶持,加大职业院校市场导向、专业调整、课程改革、师资转型、社会服务、实验实训设备建设等工作的力度,促进专业建设贴近地方产业导向,提高学校为企业服务的能力,实现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共同提升,从而增强高校对企业共同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吸引力。(作者: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第29个教师节系列报道
奠基教育强国梦
——教育规划纲要实施三周年教师队伍建设综述


    9月3日,湖北省郧县白桑关镇东良完全小学教师赵琳在给学生上课。2012年毕业于南开大学的赵琳,今年通过了北京大学研究生复试,但他却主动放弃了读研,回到家乡郧县当资教生,实现自己多年的教育梦想——当一名大山深处的乡村教师。王小虎 摄

    ■本报记者 张以瑾 张东

    崛起的中国正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昂首迈进。把人口大国变为人力资源强国、实现中国梦的根本力量来自教育。教育梦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石,而实现教育梦离不开一流的教师队伍。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基、强教之源,发展教育须优先发展教师。2010年7月颁布实施的教育规划纲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提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3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和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精神,大胆探索、锐意改革,瞄准主要问题、抓住主要矛盾,科学顶层设计、强力底部攻坚,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出新招、解难题、开新局。各级各类教师队伍的结构、素质有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正在形成,为教育改革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战略定位 决策先行

教师队伍建设成为国家意志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教育,关心广大教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多次被摆上国家重要议事日程。

    2010年7月13日,新世纪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强调:“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充分信任、紧密依靠广大教师,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2012年9月,国务院召开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全国教师工作会议,印发了《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了教师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回应了人民群众和广大教师的关切,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在论述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时,以“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开篇,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收笔,凸显了教师队伍建设在建设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强国战略中的重要地位。

    中央主要领导同志也多次在不同场合,对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提出明确要求。

    我国现有各级各类学校专任教师1460多万名,他们工作在53万所学校,用自己的肩膀,扛起了2.7亿名在校生的教育体系,是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力量。如何建设好这支世界最大规模的教师队伍,事关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全局,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为了落实全国教师工作会议和《国务院关于加强队伍建设的意见》,重点解决各级各类教师队伍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教育部分别会同中组部、中宣部、中央编办等部门,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农村义务教育队伍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职业学校兼职教师管理办法》、《关于加强高等学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等6个配套文件,并启动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试点工作,推动各地各校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大力推进教师培养、准入、培训、管理、待遇保障等工作的系统改革,着力破除制约教师队伍建设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山东、甘肃、江苏、河南等省召开了全省教师工作会议,出台了一系列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文件。其他各省份正在抓紧工作,制定出台本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各项举措。

    系统谋划 顶层设计

教师管理长效机制逐步形成

    如果没有科学有效的管理体制,教师队伍建设很难有实效。近年来,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积极谋划,通过顶层设计和制度创新,推动教师工作管理模式转型,建立教师队伍建设质量保障体系。

    一段时间以来,对于社会反响强烈的师德问题,教育部及时回应,要求对师德败坏行为实行“零容忍”,发现一起,处理一起,绝不姑息,把极少数害群之马坚决清理出教师队伍,并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工作,依法严惩。

    为了形成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教育部近日出台了《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并正在研制有关处理办法,拟划出“师德红线”,明确教师不可触犯的师德禁行行为,对教师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视情节轻重给予处理,涉及违法犯罪的及时移交司法部门。

    在狠抓师德建设的同时,教育部门还采取一系列措施,着力破解制约教师队伍建设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大力推进教师管理制度创新。

    ——构建教师队伍建设标准体系。这是保证教师工作质量的基础工作,教育部拟从教师专业素质、培养培训、管理服务和保障监督等四个方面,构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达到世界水平的教师队伍建设标准体系。2011年以来,教育部首次颁布实施了幼儿园教师、小学教师、中学教师、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以及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目前,教育部研制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已完成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工作,将根据各方面意见修改完善后于近期正式颁布。

    ——扩大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改革试点。2011年以来,先后在浙江、湖北等6个省份推进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改革试点,目前试点任务已见成效,为严格教师职业准入、完善教师资格考试办法积累了宝贵经验。在6个省份试点的基础上,今年,教育部将试点范围扩大到10个省份,力争到2015年,在全国范围推广此项制度,率先完成国家层面重大改革项目。

    ——加快推进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在前期试点的基础上,2011年以来,教育部会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将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扩大到31个省份104个地级市,受到当地广大教师好评。同时,启动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在中等职业学校探索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

    ——开展中小学校长职级制试点。上海、山东潍坊、广东中山等地作为中小学校长职级制的国家试点,在校长专业标准、校长职级设置与认定、校长任用和培养培训等方面进行了有效探索。2013年2月,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内容涉及规划学校发展、营造育人文化、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成长等6个方面60条专业要求。

    ——完善职业学校兼职教师聘用政策。为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优化职教教师队伍结构,教育部会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国资委制定出台了《职业学校兼职教师管理办法》,完善了职业学校兼职教师聘用政策。

    这些政策和举措全方位提升了教师管理科学水平,为教师队伍建设长效机制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底部攻坚 重点突破

破解教师队伍建设关键性难题

    “现在农村教师待遇比城里教师还高,学校条件也好,大家都不愿调入城里!”江苏省常熟市辛庄中心小学校长万国华日前对记者说,“农村学校引得来、留得住教师,农村教育发展就大有希望了。”

    我国80%的教师在农村。针对农村师资底子薄、结构不合理等困扰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性难题,国家确立分类推进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路,着力破解薄弱环节和热点难点问题。

    2012年12月,教育部、中央编办、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5个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通过编制、待遇、项目推动等措施,吸引优秀高校毕业生到村小、教学点任教,探索优秀教师在农村学校长期任教的新机制,让优秀农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

    ——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2007年以来,6所部属师范大学共招收免费师范生7.2万人,考生报考踊跃,生源质量良好。3届3.4万名毕业生全部到中小学任教,91%以上到中西部任教。在国家免费师范教育政策的带动下,全国22个省(区、市)采取免费培养、学费返还等方式,实行地方师范生免费教育,每年近3万名师范生和高校毕业生享受此项政策。

    ——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该计划也为农村教师队伍注入了大量新鲜血液。2006年以来,中央财政累计投入近200亿元,共招聘35.6万余名特岗教师。其中,2010年至2013年共招聘23.2万人,覆盖中西部地区1000多个县、3万多所农村学校。2009年以来服务期满特岗教师的留任比例连续4年达到87%以上。“特岗计划”补充了大批高素质农村教师,有效缓解了农村地区教师紧缺和结构性矛盾;改善了农村中小学教师年龄老化的状况,特别是集中补充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等紧缺学科教师,缓解了中西部农村学校因教师缺乏、无法开足开齐规定课程的矛盾,增强了农村教育的生机活力。在国家“特岗计划”的引领示范下,河南、贵州、甘肃等13个省积极推进地方“特岗计划”,招聘教师到省贫县农村学校任教。

    ——“国培计划”雨露遍洒农村教师。2010年至2012年,中央财政累计投入26亿元,实施幼儿园和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共培训教师350万人,其中农村教师335万人,占95%以上。2013年,中央财政投入16.5亿元,进一步扩大实施“国培计划”。项目涉及全国各省市区,实现了中西部省份农村学校全覆盖,其中,“种子”培训覆盖到每个乡镇中心校,面授培训覆盖到每个农村校,远程培训覆盖到每个学科。

    ——启动“中西部农村偏远地区学前教育巡回支教”试点。2012年,在辽宁、河南、湖南、贵州、陕西等5省10个县首批试点,共设支教点587个,招募巡回支教志愿者745人,对吸引优秀人才从事农村学前教育发挥了显著的社会效应。2013年,新增河北、内蒙古、福建、江西、广西、云南、甘肃、青海8个省份试点。截至目前,共有41个县开展巡回支教试点工作,计划设支教点2159个、招募志愿者4251人。

    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也是一个难点问题。2011年,教育部、财政部启动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设立兼职教师省级奖补项目,中央财政将综合评价各省区市兼职教师聘用工作进展情况,给予适当奖补。2011年至2012年,全国有26个省(市、区)财政拨出专项经费用于兼职教师聘用,共投入3.7亿元,支持3493所中高等职业院校11170个专业点聘请兼职教师32100人,有效地缓解了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不足、生师比过高、专任教师补充不及时的问题,也进一步优化了职业学校教师队伍结构。此外,2013年启动实施职教师资本科专业培养开发项目,计划“十二五”期间投入1.5亿元,支持开发100个职教师资本科专业的培养标准、培养方案、核心课程和特色教材。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由中央财政支持、遴选全国优质资源、系统开发有针对性的教师培养资源建设项目。

    在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方面,青年学者教师专业发展备受关注。教育部会同相关部门出台了《关于加强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各地、各高校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南京大学推出“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优秀中青年学科带头人计划”等,所有教授、副教授岗位面向海内外青年人才开放,为青年教师职务晋升建立了通畅渠道;武汉大学制定实施人文社会科学70后学者学术团队建设计划、青年教师自主岗位创新计划等,为青年教师职业发展初期提供必要的资助和支持。浙江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清华大学、中山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也推出一系列重要举措,为青年教师拓展成长空间。

    以人为本 尊师爱师


为教师发展办实事办好事

    “我们农村教师的住房保障终于和城里教师一样了!”今年3月,江苏省响水县七套中学教师张春生惊喜地发现,工资单上住房公积金多了500元,这让贷款买房的他不再为月供发愁了。安居才能乐业,解决好农村教师住房问题,既为他们安心教学创造了条件,也有利于向农村学校输送优秀教师。

    2010年9月,教育部和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关于实施农村边远艰苦地区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试点项目的指导意见》。试点建设阶段,中央在河北等8省区投资5亿元建设近38万平方米的周转宿舍,共涉及项目学校497个,满足了1万多名教师的住宿需求。通过试点,积累了规划布局、建设方式、运行保障、管理机制等多方面的宝贵经验,为全面开展项目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1年,教育部与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编制边远艰苦地区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规划的通知,全面部署和开展项目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目前,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十二五”边远艰苦地区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项目库。仅2012年,中央财政就投入36亿元,涉及项目学校3254所,建设规模228万平方米,可增加入住教师8万人。

    为了改善农村教师的待遇和地位,落实“待遇留人”,中央明确要求各地要依法保障并逐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确保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按照“管理以县为主,经费省级统筹、中央适当支持”的原则,确保绩效工资所需资金落实到位。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实行工资倾斜政策。推进教师养老保障制度改革,按规定为农村教师缴纳住房公积金及社会保险费。

    今年初,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设立专项资金,对在连片特困地区乡、村学校和教学点工作的教师给予生活补助。”目前,全国有近600个县采取多种方式对农村教师发放补助,受益教师达100万人。比如,湖南省泸溪县对村小、教学点教师发放岗位津贴最高达1400元。

    为了解决高校青年教师的后顾之忧,国家先后出台政策文件,提出要关心解决青年教师实际困难,花大力气帮助解决住房、收入、子女入托入学等实际问题。各地、各高校积极探索,为青年教师成长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上海交通大学建立规范化与人性化的人才入校手续,回国人员落户口、子女上学等事情有专人负责;天津财经大学为年轻教职工建周转房,解决住房困难。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显然,教师队伍建设成为实现十八大提出的教育目标的根本保障。

    ■朱旭东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落实教育优先发展地位、立德树人、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等教育目标,报告明确指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显然,教师队伍建设成为实现十八大提出的教育目标的根本保障。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首先要建设一支让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重要目标,真正体现了教育以人为本的宗旨。它表明,教育不仅仅要为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社会建设服务,更重要的是要为人民服务。

    现阶段,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呈现多样化倾向。谁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显然,政府、社会、学校各自承担着责任。政府要追求社会正义、社会公平,促进教育公平,为西部落后地区、贫困地区、农村地区教育提供充分的经费、资源,社会要为教育提供补充性的教育经费和资源。这些是政策性的、补充性的资源,是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条件保障。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还需要过程性、体验性的资源,人民的满意体验来自于学校,来自于学生的课堂体验,来自于家长在孩子身上看到实实在在的教育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是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源泉,而这个源泉的核心在于教师队伍。因此,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需要每间教室都有合格的教师,每个学生都有合格的教师。建设一支让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基础。

    实现教育优先发展要优先建设教师队伍

    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是一项基本国家战略,是国家建设的一项基本任务。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成为负责任的大国,建设成为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的国家,其先决条件在于把我国建设成为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强国。优先发展教育为国家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劳动力,而教师的专业化水平高低直接决定了人才培养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人力资源强国建设。因此,实现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先要优先建设教师队伍。首先,要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从法律上确定教师的公务员地位。其次,提升教师的经济地位,它是教师安心从教、尊严从教、积极从教的物质保障。再其次,提升教师专业地位,它是教师素质的体现,也是教师专业的本质。为此,应坚持终身学习理念,激励教师自我发展、自我完善,通过建立教师资格制度、教师职务制度、教师荣誉制度、教师领导制度、教师评价制度、教师教研制度等专业制度,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使教师真正从事专业工作,专业地教学。最后,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的氛围。良好的尊师重教的氛围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最重要途径。

    完成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保障在于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

    党历来重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宗旨,党的十八大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此,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师生头脑,引导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永远热爱伟大的祖国、伟大的人民和伟大的民族。当然,在面对经济全球化、市场化、世俗化、商业化带来的社会文化多元、社会观念多样、社会环境多变的背景下,学生的价值观也呈现出多元、多样、多变的特征。教师是学生成长的指导者、引路人,是学生的人生导师,教师只有为人师表才能立德树人。为此,要多角度、多方面、多维度提高教师队伍的师德水平,既要坚持把师德建设摆在教育队伍建设的首要位置,把师德教育融入教师职前培养、准入、职后培训和管理全过程,又要加大优秀教师宣传力度,健全师德考评和奖惩制度,实行师德表现“一票否决”。面对新的形势、新的时代、新的挑战,学校教育需要专业化的德育工作者,需要通过班主任、科任教师、德育教师、心理健康教师、体育教师、医护人员之间的协同创新,整体地关注学生的健康发展,使德育工作的专业化水平整体地得到提高。

    促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关键在于公平、均衡配置教师队伍

    党的十八大旗帜鲜明地指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材。教育公平不仅体现在区域、学校之间的财力资源、物质资源、制度资源等的公平配置,而且体现在人力资源、思想资源和文化资源等的公平配置上,两者是相辅相承的,缺一不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从教师的职称、工资、待遇、补贴、住房、医疗、养老保险、荣誉、法律援助等各方面给予切实有效的提高,从政策上对教师队伍建设给予倾斜,才能够“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在当前我国重视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的宏观背景下,教师队伍建设尤其显得迫切。一是提升教师的数量和质量,二是提升教师培养、培训院校的数量和质量。为此,当务之急在于解决金字塔型教师教育体系在教师补充上存在的资源配置的不公平性,解决教师培养和培训质量低下的问题。人生发展的第一个最关键年龄(3岁-6岁)的教育需要优秀教师,使“国家赢在起跑线上”。同时需要更高水平和更专业的教师去承担特殊教育的任务,使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留守儿童、贫困儿童等能够享受到高水平的优质教育。

    提高教育质量根本在于专业化、创新型、智慧型的教师队伍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显然,实施素质教育的组织主要是学校,而主体是教师,只有高素质教师才能实施素质教育。高素质教师既要有广博的通识知识、深厚的学科领域知识,又要有理解学生发展、懂得学习规律的知识和能力。高素质的教师首先体现在教学生学习的素质,而不是教教材的素质。教师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学会学习”。更重要的是,要想着力提高教育质量,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更需要高素质教师,创新是高级认知的表现,教师必须懂得高级认知规律。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需要一支专业化、创新型、智慧型的教师队伍。

    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是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教育目标的现实保障。

    (作者系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报北京9月5日讯(记者 万玉凤)记者今天从教育部获悉,截至目前,全国依法获得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已达1979个,各级各类中外合作办学在校生约55万人,其中高等教育阶段在校生约45万人。高等教育阶段中外合作办学毕业生超过150万人。

    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副司长生建学表示,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3年来,中外合作办学初具规模、布局更加合理,学科专业结构逐步优化,进入快速、平稳和高质量发展阶段,呈现出五大特点。

    从高校情况来看,初具规模发展平稳。目前,全国举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机构的高校有577所,占全国高校总数的21%。“211工程”和“985工程”大学79所,举办项目占项目总数的16%。普通本科和高职院校举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有498所,举办项目占项目总数的84%。这些院校通过合作办学提升实力的积极性高,已成为中外合作办学的主力。

    从学科专业来看,结构逐步优化。从实施本科及以上学历教育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来看,目前中外合作办学涉及11个学科,举办项目最多的是工学,占37%;法学、文学、历史学项目所占比例均在2%以下,没有出现过度扎堆、比例失调和敏感专业等问题。

    从区域分布来看,布局逐渐合理。中西部省份举办了257个项目,占44%。除西藏、青海、宁夏3个省份外,其余省份均有举办中外合作办学的项目。

    从资源引进来看,力度不断加大。从德育工作来看,更富特色和成效。生建学说,教育部指导高校做好优质教育资源合理引进与有效利用,加强能力建设,促进了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改革。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结合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的特点切实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成效显著。
    本报讯(记者 郝文婷)内蒙古自治区招生考试委员会办公室近日发出通知,取消乌兰察布市丰镇市各类教育考试考点设立资格,吊销信息管理数字证书。

    据悉,由于丰镇市在2013年高考报名期间不执行自治区高考政策,擅自为“高考移民”办理高考报名手续,引发“高考移民”多次群体性非正常上访,干扰了相关部门的正常工作,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而且,丰镇市委、市政府对“高考移民”认识不足、处置不力,直至目前仍未对办理“高考移民”报名手续的相关责任人员进行责任追究和相应处理。内蒙古自治区招生考试委员会办公室决定取消丰镇市各类教育考试考点设立资格,吊销信息管理数字证书。丰镇市考点资格被取消期间,其属地各类教育考试考生的报考资格审核、考点安排、考试组织管理等相关考务工作将由乌兰察布市教育局统筹安排或委托邻近旗县负责。
    华龙网9月5日18时20分讯(记者 任思聪)今日,重庆市教委发布消息,针对正式学籍重庆籍且为三峡移民的专科层次职业教育学历的高校全日制在校学生,特别设立“重庆市三峡移民高等职业教育助学金”,资助标准为每生3000元,分三年发放,每年1000元。从2011年起入学现仍在读的学生,只要符合资助条件就可申请资助。

  根据《重庆市三峡移民高等职业教育助学金管理办法》规定,申请助学金的基本条件之一,是高校录取时具有重庆市正式户籍的三镶区移民,同时,还需符合其他一系列身份条件。

  首次申请的学生,应于每年9月30日前,向入学前户籍所在区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提出申请,并在市教委网站下载填写《三峡移民高等职业教育助学金申请表》。由乡镇、街道、机关企事业单位或企业主管部门认定审查盖章,并由区县移民部门审核后,于10月15日前寄送至入学前户籍所在区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首次申请和续申请的学生,必须于10月30日前将在校就读证明寄送至入学前户籍所在区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

  如果学生未按规定时间申请、寄送材料,将视为自动放弃当年资助资格,下学年仍符合资助条件者可继续申请。中途退学、休学期间的学生不得继续享受资助。
    ■陈宝泉

    今年教师节来临之际,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发出了切实关心教师、弘扬师德、家长不送礼、教师不收礼的倡议,希望今年的教师节能够在端正党风、政风,推动社会风气好转的大气候下回归风清气正之本色。

    我国教师节的设立是在改革开放后,有感于“文革”中教育成为重灾区,教师被迫害、被歧视,教师待遇欠账甚多,在五届全国政协,多位委员两次联名送交提案,指出“教师担负着培养四化建设人才的重任,应当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为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造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建议确定全国教师节日期及活动内容案”。后经全国人大常委会讨论并通过,确定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

    从教师节本意出发,上述倡议是很有道理的。教师节提醒全社会特别是各地各级政府,切实关心教师,弘扬师德主旋律,采取多种措施解决教师的实际问题。笔者认为,这种关心和帮助,不需要锦上添花,而要强调雪中送炭;要捐助困难教师支援边远贫困地区学校,更要从制度上、政策上采取有力措施推进教育公平。为政者要审视,本省、本市、本县是否还有常年坚守村小讲台、得不到进修机会、生活窘迫的农村教师。

    教师节本应是集中的文化活动,礼物是表达心意的象征。教师节最好的礼物是学生自制的贺卡,写给画给老师的一首诗、一幅画。这些诗、画可能是稚嫩、朴拙的,但它代表的是学生的心声。在很多国家,尤其是文化发达国家,这仍然是教师节百年不变的形式。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送礼过重、超越礼节是不礼貌的行为。借教师节之机送钱、送购物卡、送重礼,有变相行贿之嫌。看往日网上的帖子,一些独生子女的妈妈,看到幼儿园老师多抱了别人孩子两次,老师批评自家孩子,就怀疑老师有偏见,就想到要送礼摆平。这种出于娇纵子女的目的而给教师送礼的行为,实际上是在毁教师、毁教育。

    教师当然不能收受礼品礼金。教育事业是一项崇高的事业,只有以情操高尚、作风正派、爱自己所有的学生为自律的人,才有资格站在讲台上,从教者必须有在多元化社会中不断提升自身素质、职业精神的自觉。搞有偿家教,以职责之便谋取私利,不仅违背师德,也是违纪行为,迟早要失去教师资格。作为教师,教师节之际更要“三省吾身”,审视一下自己从教的理想,对学生、对事业是否做到了尽心尽力,面对教育改革发展的紧迫形势,自己对教育的理解,自己的知识、能力是否还能适应。

    教师节的内容是弘扬、践行教育文化,教师节是学生、家长、社会尊师重教,教师自尊自重自律的节日。其氛围应该是尊师爱生,其乐融融,切不可掺进私欲,破坏了教师在人民心目中的美好形象。
——专访山东省教育厅总督学徐曙光
 
    日前,山东省教育厅与联想集团在济南举办全方位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双方将在创新型IT人才培养、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创新、企业管理实践进校园、教育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展开合作,推动教育与产业深入结合,促进山东省职业教育改革,助力产业转型。山东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孙伟、联想集团副总裁李祥林等出席并见证了签约仪式。

    为进一步了解此次不同寻常的合作,探究校企深度融合对于山东省职业教育具有怎样的深远意义,本刊专访了山东省教育厅总督学徐曙光。

    问:此次合作定位为全方位的战略合作,具体包含了哪些内容?

    徐曙光:首先是创新型IT人才培养:双方从企业岗位胜任力模型出发,把IT行业人才标准引入职业院校,打造以服务中心、移动互联等前瞻性IT领域的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同时,双方将开展企业业务运营中心和业务平台平移入校园工程,构建创新的“教学+实训+生产实践”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并在山东省遴选首批10所高职院校和10所中职院校开展试点,根据企业用人标准培养、考核学生,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通过与山东省在本科、中高职院校各层次计算机专业的合作,5年内累计为联想服务体系输送10000名IT服务工程师。此外,双方将引入优秀企业职业素养标准,共建软技能课程体系,培育学生高标准的职业素养,提升学生软实力,打造符合社会需求的职业人。

    其次是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创新:双方依托联想遍布山东的服务体系资源,改变了常规3-6个月完全脱岗的教师培训模式,让IT教师边教学边实践,搭建一个高质量、可持续的IT教师实践平台,有效促进IT人才培养。此外,双方将共同探索职业教育教师职称评定的新模式,逐步引入企业工程师任职评定的标准,助力职业教育教师技能提升与职业发展。联想计划5年内在山东省培训1000名IT专业教师。

    再其次是优秀企业管理实践进校园:双方将联想深厚的“说到做到、尽心尽力”主人翁文化和丰富的管理实践,借鉴到职业院校管理能力建设中,帮助职业院校提升管理能力,提高组织效率。

    最后是教育信息化建设:联想将全力为山东省职业院校教学资源网络平台、学校管理平台、多媒体教学提供技术服务与技术咨询,促进山东省教育信息化建设。

    问:您认为此次合作与其他形式的校企合作,有何不同?最大的亮点是什么?

    徐曙光:山东省教育厅此次与联想集团的战略合作可谓“一拍即合”。过去的校企合作,简单讲就是企业为学校提供实习机会。但这次我们与联想的合作,是深度、全面的战略合作。

    我们把学校的育人标准和企业的用人标准实现对接,整个企业的生产过程和学校的实训过程对接,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本科教育、甚至是研究生教育,都针对企业不同的工种和岗位,入校就等于入企,出校就等于上岗,使我们的人才培养能够适应经济发展,也为学校将来的发展和成长、教师的执教水平的提升拓展空间。

    与一般意义上的校企合作不同,我们寻找校企合作方式的新突破。我们把活的企业带入校园,将联想的“3C服务中心”平移入校园,让学生们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实习,与简单的定向培训班大为不同。此外,此次合作的另一大创新点就是老师的培训不脱离岗位,我们把一个月的整体训练,设置成6个月时长的课程。6个月就意味着他一个星期只需抽出两到三天,在就近的联想实践中心的真实工作环境中受训,既节省了时间和经费,又能达到更好的培训效果。

    问:您对此次合作,有怎样的期望?希望给山东省的职业教育发展带来什么?

    徐曙光:从去年开始,山东省委省政府就确定从围绕国家“十二五”建设、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的实施,契合国家经济社会战略性结构的调整,以及落实国家的“新四化”建设出发,定位山东教育,明确指出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山东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在构建这个体系过程中,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要形成一个贯通培养的职业教育育人模式。在这个贯通当中,首先讲的是职业教育的人,从技术型人才、技能型人才,工程型人才,研发型人才,一直到学术型人才,这当中,每一个环节都要贯通培养;同时,培养的学生还要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

    从哪里来突破?我觉得就是和企业合作,使教育能够和生产实际、和社会对接。过去得不到突破就是因为企业和我们教育之间的一层“窗户纸”没有捅破。怎么实现企业和学校之间的深度结合?我们试图通过与联想集团的这种合作方式,寻找一种突破,就是想在这一个链条上进一步地深化,激活学生、学校和教师学习的积极性,激活学生在IT产业里的创新和研发动力。我们觉得这种合作的影响会很大。(周伟涛)

   本报讯 记者4日从台盟中央获悉,全国政协副主席、台盟中央主席林文漪当天在贵州省惠水县出席由台湾威盛集团创办的盛华职业学院2013学年开学典礼。

  林文漪在致辞中表示,盛华职业学院的创建和发展,是将教育相对发达地区的优势教育资源向偏远贫困地区倾斜、促进教育公平发展的有益探索。学院在办学模式与教育理念上的高起点和创新精神,对大陆职业教育的全面发展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是两岸兴办教育的成功典范。相信在两岸民众的共同努力和推动下,大陆职业教育必将取得长足发展。

  盛华职业学院是威盛信望爱公益基金会投资近2亿元人民币建设的一所公益性职业教育学院,2011年9月落成开学,现设有酒店管理、计算机运用技术、茶叶生产加工和康复治疗技术4个专业,招收了数百名大陆偏远地区学生。

  台盟中央副主席黄志贤等出席了开学典礼。 (廉维亮)

    本报北京9月4日电(记者邓晖)教育部日前向各地发文,通报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渔沙坦小学违规收取捐资助学款等6起教育乱收费典型案件的查处情况。通报要求,各级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从这些典型案件中吸取教训,坚决治理损害群众利益的乱收费突出问题,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坚强保障。

    通报强调,要进一步改进作风,切实解决教育乱收费问题:一是真查真管,不得擅自增加收费项目,提高收费标准;坚决防止和克服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二是把义务教育择校乱收费、教辅材料散滥、补课乱收费、高校“点招”等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作为治理工作重点,主动跟进、重点查办、从严处理;对问题易发多发地区紧盯不放,加强督办。三是继续加强监督检查,增强治理工作实效。

福建明年起推行高职招考

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可报考

  本报福州9月4日电 记者高建进今天从福建省教育厅获悉,从2014年起,福建省将整合原有的“高职单考”“高职单独招生改革试点”“中职推免”等,组织实施统一的“高等职业教育入学考试”。该考试将面向高级中等教育学校应往届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历者),并允许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报考。

  据了解,福建高职招考将每年组织一次,2014年度考试安排在2014年1月进行,3月组织招生录取工作,被录取的考生于9月秋季入学。实施高职招考后,原“高职单考”“高职单独招生改革试点”“中职推免”等停止实施。

  据介绍,福建高职招考按招生对象,分为面向普通高中毕业生的招生考试和面向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招生考试两类。面向高中生考试的,不设文理科类,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英语、信息技术等4门。面向中职毕业生考试的,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英语、专业基础课等4门。

  福建规定,参加高职招考,已被录取的考生不得再参加当年普通高考和录取;未被录取的考生可按照有关规定办理当年普通高考补报名,并参加当年普通高考和录取。高职招考与普通高考是两项独立的考试,考试成绩互不通用。

  福建省教育厅表示,开展高职招考是该省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高职招考招生计划纳入福建普通高校招生计划总规模。
    龙虎网讯(记者王璟)残障学生不仅能进星级酒店工作,也能进三甲医院!据悉,到2015年,南京的盲、聋和具备基本学习能力的智障三类残疾学生高中教育普及率将达85%以上,接受中等职业教育残疾学生就业率将达85%以上。全市残疾学生学业和就业水平全省第一、全国一流。

    在高淳老街上,有一家特殊的小店,里面的扎塑、丝网花、串珠等手工艺品,都出自高淳特殊教育学校残障学生之手。高淳特殊教育学校校长王琴告诉记者,为了帮残障学生习得一技之长,学校开设了糕点制作、工艺美术等劳动技能与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学校还与高淳陶瓷公司签订协议,采用到陶瓷公司实习,请公司人员来校指导的方式,让学生学习陶瓷制作的一些技术,毕业后可以直接去该公司上班。

    而作为南京市“特职融通”的典范,鼓楼特殊教育学校首届职业中专班的首批10名毕业生今年也都走上了工作岗位,进入“中山大厦”、“古南都饭店”及其麾下的“马祥兴菜馆”,“必胜客”、“南京瑞沃软件有限公司”等单位,从事客房、餐饮、内勤等服务性工作。南京市盲人学校推拿按摩专业的毕业生多年保持着100%就业率。今年,学校与南京中医药大学合作开办的盲人康复治疗技术函授大专班21名毕业生全部就业,除进入传统的医疗按摩行业外,有4人被医院录用,其中1人被省人民医院康复科录用,3人进入社区医院,为盲孩子就业再添新途径。

    在创造了“高考神话”的南京聋人学校,记者了解到,2013年,学校共有85名毕业生,除5名中专学生直接就业外,80名学生全部升入本科院校,田舒徐同学还被美国加劳德特大学录取,再创高考录取率和本科录取率两个100%,连续十多年本科录取率保持全国领先。
本站客服
回到顶部